典型交流 |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能集团成立于 1986 年,是一家以电动车环保动力电池制造为主,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汽车起动启停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氢能和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城市智能微电网建设、绿色智造产业园建设等为一体的大型实业企业。天能集团是国内绿色电池行业领军企业,2007 年 6 月天能以“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2021年 1 月,又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行业内首家拥有“A、H”双上市品牌的公司。2020 年集团营业收入超 1600 亿元,利润 24.8 亿元,上缴税收 30 亿元,位列中国电池行业十强、中国企业 500 强、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全球新能源企业 500 强。

       天能集团是国内动力蓄电池的创领者。集团中央研究院的前身是 1999年成立的长兴县蓄电池科学研究所,专门致力于各类蓄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目前集团将“科技”与“产业”和“资本”共同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三驾马车”,先后建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 CNAS 认可实验室、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建立了以深圳、上海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中心,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高效凝聚;目前集团拥有各类研发人员2500 余人,其中:国家引才计划人才 7 名,浙江省引才计划人才 12 名,各类高级职称 100 余人;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与美国阿贡实验室、澳大利亚卧伦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开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和材料、废旧电池高效化回收技术的研发。聘请 6 名院士作为顾问,组建了由美国、日本、韩国等外籍专家组成的创新团队,对燃料电池、超大容量储能电池、新型动力锂电池及材料等前沿技术开展研究。“高性能、高安全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其控制系统创新团队”、“高功率混合动力汽车用锂电池及系统创新团队”分别荣获 2015 年和 2017 年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集团先后获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13 项,承担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 60 余项,2018 年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再生铅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验收,2020 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定制化的高端电池大批量制造过程的智能管控技术开发;截止 2021 年 9 月,集团拥有各类专利 3628 件,其中发明专利 538 件,中国专利奖 9 件,省级专利奖 5 件;主导和参与制定各类技术标准 150 余项。各类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5 项,其中:新能源汽车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项目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铅基石墨烯复合改性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用 AGM 起停电池分别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连铸连轧连冲连涂自动化生产工艺、脉冲化成工艺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铅炭电池技术解决了蓄电池在低温条件下充放电等难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 年荣获中国工业大奖。

       集团积极实施“数字天能、智慧未来”数字战略,以数字化运营驱动业务流程变革,实现管理优化升级。以数字化技术支撑研发、销售、供应链、制造、售后服务、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等业务能力升级。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质量标杆示范企业、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国家首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等荣誉。

       集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搭建了以中央研究院、直属单位研究院、子公司技术基地为主体的三级科技创新架构,制定规范有序的创新机制,建立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使之开发规范化、系统化、平台化,实现共用模块与经验教训的积累与共享机制,有效的研发考评与激励机制,促进天能研发体系实现多快好省。各级创新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开展引领性技术研究、创新性产品开发、改进性现场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支撑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育“理念为先导、机制为灵魂、团队为核心、经费为保障、设施为基础”的天能集团科技创新文化;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与技术引领战略;推进“自主开发、委托合作、科创投资”相结合的创新策略实施。

典型交流 | 传化集团有限公司

传化集团创业于 1986 年,始终秉承“成就客户、幸福员工、引领产业”的使命,以“责任”和“实业”为主线,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频,持续健康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传化 shoud 集团已经 sou 的千亿级现代产业集团。下属传化智联(002010)、新安股份(600596)两家上市公司,十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名列中国企业 500 强 199 位,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 64 位。

传化化学是全球领先的功能化学和新材料科技公司,为纺织、造纸、塑料、建筑等领域的客户提供全系列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依托科技创新,立足新材料和新技术,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应用数字技术发展智能制造和数字供应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探索以平台模式链接和赋能上下游合作伙伴。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企业,传化化学从基于客户的需求与实际痛点出发,研发出领先的化学解决方案,并将此过程中沉淀出核心共性技术模块拓展到其他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主营纺织化学品业务,纺织化学品产能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化纤油剂产销量全球第一;是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国内纺织印染助剂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公司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 20%,每年年初提取上年主营业产品销售收入不少于 3% 的费用作为研发经费,并设立经费账户,专款专用。同时,在坚持科技投入优先的原则下,公司制定了《科技投入核算管理办法》《技术创新绩效目标考核标准》等文件,确定了研发经费“三统一优先”管理原则,即科研项目统一规划、科研项目统一管理、科研成果统一考核;经过 30 多年行业积淀,同时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优秀的研发团队,公司拥有众多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在聚合物合成与改性、表界面控制等 150 余项专有技术国内领先。在与客户深度交付的过程中,提炼出共性技术模块与平台,为产业解决疑难杂症。

传化化学建有全球技术研发体系,建有国际一流的研发软硬件配置,下设技术研究院、全球应用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4 大中心、10 余家企业技术中心和 9 大研究室;按功能建构 7 大平台:科技管理平台,基础技术研究平台,产品研发平台,工程与工艺开发平台,研发支持平台,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外部研发平台。实验室面积大于20000 平方米,配备精密分析仪器逾亿元,年技术投入 1.5 亿元以上。公司不仅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而且非常重视研发团队的建设,通过多年的组织建设,通过培养和外聘两种方式,组建了一支高水准的企业创新团队,形成了一支以表面活性剂技术、乳液聚合、高分子材料等专业为主的行业专家为带头人。现有研发科技人员 391 人,拥有浙江省万人计划专家、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政府津贴专家、浙江省 151 人才、杭州市 131 人才等各类人才。

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 CNAS 认可实验室、国家纺织化学品开发基地、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印染助剂分会秘书处承担单位、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及欧洲研发基地等。创新平台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始终走在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经过多年努力,研发总部打造出行业首家“基础研究 – 产品开发 – 工程工艺”协同技术创新体系,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开发,具有强有力的技术依托。近年来,获得授权专利 200 余项,牵头 / 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 110 余项;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国家项目 15 项以上,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 20 上以上,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 20 项以上。并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开发,具有强有力的技术依托,基本具备了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渠道上,与科研单位、高校展开领域广泛的合作,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西湖大学等;在机制上,充分应用价值机制的力量,让行业顶尖科学技术专家为我所用,形成智慧链接。

科技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关键力量,成就时代的企业,需要在科技上从追求领先到绝对领先,形成引领行业的核心能力。公司始终以技术服务为先导的营销模式,充分发挥公司核心技术优势,持续为客户提供最优产品和服务;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系统解决方案,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打造贴近客户一线的敏捷前端组织,实现客户需求 24 小时快速响应。例如: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建立广泛的国际市场网络,为全球客户提供本地化的服务;收购荷兰知名化学品公司——拓纳化学,整合全球研发资源,确保产品领先性覆盖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供应链布局网络,更高的全球供应链交付效率。

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百年机遇,公司将深深扎根于客户、员工、社会、政府的沃土,实施功能化学品新材料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核心工艺、高端产品的科研开发和数字化管理、智能工厂的转型创新。在做强产业链、开发重大标志性产品、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实施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携手生态伙伴,向时代的杰出企业迈进,在国家战略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作出新的贡献。

典型交流 |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荣盛石化,股票代码:002493)总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石化—聚酯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公司立足主业,坚守实业,是以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的国际型企业,是全球产能最大的 PTA 生产商之一,拥有全球领先的智能化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员工达 1.85 万,建有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企业研究院,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品牌价值均列国际行业前列。公司主要从事石化、聚酯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多年来已形成原油—芳烃(PX)、烯烃—精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MEG)—聚酯(切片,瓶片、薄膜)—纺丝(POY、 FDY)—加弹(DTY)上下游完整产业链。在石化领域,公司旗下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已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布局 4000 万吨 / 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以“国际一流,绿色环保”为建设理念,将形成世界级大型、综合、现代的绿色石化基地。公司旗下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于 2015 年建成 200 万吨 / 年的芳烃装置。公司还与合作伙伴先后在宁波、大连和海南部署“逸盛系”PTA 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 PTA 生产商之一。在聚酯领域,荣盛已布局聚酯直接纺丝、聚酯瓶片、聚酯薄膜等配套产业,并积极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车间,在国内较早引进了高端工业自动化纺丝流水线装备,实现“机器换人”。公司坚持品质打造,核心产品通过了 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Oeko-Tex Standard 100 和 “浙江制造”认证。荣盛积极搭建各类研发平台,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的科技研发模式,不断增强企业科研水平。目前荣盛已构建起一定规模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有效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荣盛石化以“坚持实业报国,引领行业发展”为企业使命,在追求产业价值的同时,胸怀社会责任,坚持实施严格的安全环保一体化监管,推广先进的低耗能技术和设备,生产绿色环保产品,以切实行动为行业注入绿色能量,守护每一处“绿水青山”。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 1989 年,是全国大型的涤纶长丝生产企业。经过 20 多年的潜心经营,荣盛完成了从一个家庭作坊式小厂到大型公司的完美蜕变。公司主要产品有聚酯,涤纶预取向丝、涤纶牵伸丝、涤纶加弹丝三大系列各种规格的涤纶长丝。2010 年 11 月 2 日,“荣盛石化”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493”。2017 年,集团实现年产销超 1000 亿元,“荣盛”在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界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在荣盛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集团部署的纵横双向的“十字型”发展战略,公司在省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积极设立企业研究院。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下设聚酯新纤维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市场信息中心等。研究院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科学技术协会等科技创新平台,与浙江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研究院拥有科研用房面积约 1000 平方米,配置了齐全的原值约 1000万元的科研设备。现有全自动强伸仪、美国热延伸编织机、乌斯特条干仪等先进的研发、检测和实验设备等设施。拥有一支包括韩国、台湾专家在内,集化工合成、材料成型、测试分析等专业的科研队伍。研究院沿袭鼓励员工钻研关键技术,强化技术创新的原则,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公司差别化聚酯纤维生产率实现60% 以上,有异形 POY-DTY、POY-DTY 色丝、超细旦多孔 POY-DTY、大有光异形 FDY、超细旦多孔 FDY 等品种。近几年,研究院开发了“抗菌阻燃纤维”、“扁平易收缩纤维”、“阻燃抗熔滴聚酯纤维”等多种新产品,多次获得浙江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化纤行业协会等业内专家、同仁的好评,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研究院拥有国内发明专利 9 项,国际发明专利 2 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 18 项,通过主持制定《涤纶低弹丝》“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参与制、修订《涤纶牵伸丝》等国家和行业标准,荣盛石化积极为行业共同进步发声,努力带动产业联动。2017 年 8 月,浙江省荣盛石化聚酯新材料研究院被认定为浙江省省级企业研究院。研究院秉持科技创新的初心,砥砺前行。研究院规划建设着眼于产业链国际终端应用领域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趋势,及时为下游市场提供服务和产品,包括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用途的研发和应用。1、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引进或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10-20 名,研究院专职人员达到 200人。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技研发团队,形成完备的技术开发链条团队。2、研发定位建设开发新型中空纤维以及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学品、抗菌等功能性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技术,解决差别化纤维生产线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出重大关键技术或核心产品 20 项以上。经过五年的努力建设,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内外聚酯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技术研发机构。

典型交流 |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横店东磁)的前身创建于 1980 年,股份公司改制设立于 1999 年 3 月,并于 2006 年 8 月在深交所 A 股上市,股票代码 002056。

横店东磁是全球磁性行业的龙头企业,被誉为“中国磁都”,是一家拥有磁性材料 + 器件、光伏 + 锂电两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球最大的永磁铁氧体和软磁材料制造企业,全国最大的塑胶磁制造企业,全国最大的手机振动马达生产企业,也是获得国内领跑者证书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企业。2016 年起成为中国电子元器件协会磁性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长单位,2017 年成为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单位,2018 年“铁氧体永磁元件”系列产品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19 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雄鹰行动”培育企业,2020 年被工信部列入第五批绿色制造工厂名单,2020 年 12 月列入浙江省首批 12 家“未来工厂”。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81.01 亿元,利润 10.1 亿元,连续多年荣膺东阳市第一纳税大户,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财务状况良好,“世界磁都”的行业龙头地位日益稳固。

东磁产品,不知不觉在您身边。凭借强大的科研、设计和生产能力,横店东磁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高品质的产品以及优秀的材料、部件解决方案。主要生产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材料及器件、软磁铁氧体材料及器件、太阳能单晶电池片及组件、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型振动器件、触觉反馈器件、无线充电模组、隔离器、射频器件、硬质合金等超过六十大类上万种规格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通信通讯、智能系统、清洁能源等领域。产品在欧洲、美洲、韩国、日本、东南亚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极高的信誉。

横店东磁研究院成立于 1998 年 11 月,2009 年被认定为省级企业研究院,2015 年升格为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际。研究院不断加大在“磁性材料+器件”、“光伏+锂电”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聚集高端客户,高起点进行技术研究。

横店东磁研究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非常注重创新体系的建设,运用技术领先“一点点”的创新理念及策略,在客户关注的关键点及敏感点上发力,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从实际出发,构建了公司、事业部及工厂的三级“金字塔”型研发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研究院、事业本部和工厂间和谐的内部协同创新体系。

经过多年持续的建设,横店东磁研究院目前拥有多个创新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内首家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研发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产业技术联盟,浙江省磁性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拥有研发场地 8513 平方米,配套国际先进研发设备仪表 744 台套,设备原值 15226.2 万元,技术人员 1606 人,其中博士 9 名,硕士 113 名,高级职称 27 人,创新研发实力雄厚。

截至 2021 年 9 月底,横店东磁研究院主要取得的成果:申请专利1685 项,其中发明专利 931 项,实用新型专利 660 项,外观设计专利 94 项;获得有效授权专利 833 项,其中发明专利 413 项,实用新型专利 375 项,外观设计专利 45 项;完成省级新产品项目 190 项;2016 年“低功耗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及关键制造技术”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9 年“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浙江省科技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6 项;2019 年获第21 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1 项;2019 年获浙江省专利金奖 1 项;在磁性材料领域中主导制定 IEC 国际标准 4 项、参与制定 IEC 国际标准 9 项,主导制定行业标准 7 项、团体标准 4 项、联盟标准 2 项。

典型交流 | 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 1984 年,是中国磁性材料行业龙头企业,2001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 600330),是中国首家自然人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注册资金 9.9 亿元,总资产 75 亿元。天通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十强单位,旗下子公司分布于浙江、安徽及宁夏等地。天通自上市以来,主营产品已扩展到电子信息材料、电子专用装备和电子部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生态链。2020 年天通主营业务收入为 315577 万元,出口 4069万美元,利润总额 42954 万元。

天通电子信息材料重点企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天通研究院”)于2016 年 5 月批准立项,由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天通精电新科技有限公司及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共同承担建设。天通研究院主攻电子信息材料技术领域,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天通研究院所在行业类别为“3985 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天通研究院注重协同创新,以装备 — 材料 — 电子部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为目标,采取“一院三区”的总体架构。其中,研究院总部设在海宁市盐官镇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负责电子信息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电子专用装备分院设在海宁市经济开发区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电子制造分院设在嘉兴市南湖区天通精电新科技有限公司。

天通研究院院长张瑞标同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列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目前担任 IEC/TC51 第一工作组组长,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曾先后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IEC 1906 大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天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承担过国家“863 计划”项目、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专项项目、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等,目前正承担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天通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其中“低功耗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获 2016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得 2019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品质宝石超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2019 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天通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牵头制定软磁铁氧体行业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软磁铁氧体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零”的突破,推动了我国磁性材料行业占领国际产业制高点,因此公司 2018 年获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截至当前,天通已发布标准 29 项,其中国际标准 6 项,国家标准 6项,行业标准 13 项,团体标准 4 项。截止 2020 年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发明专利 493 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和 PCT 专利共 104 件,涵盖了主要产品和生产环节,做到技术自主可控。

为响应省、市政府关于创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号召,天通于 2021 年 2月在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注册成立了“浙江天通电子信息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通研究院聚焦于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通过产业链协同及深度合作,打造包含第三代半导体在内的电子信息及复合功能材料联合研发平台、核心元器件设计平台和复合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检测平台,为天通、海宁泛半导体产业等高能级产业生态园创建综合技术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先行先试”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2021 年,公司与中国计量大学及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新型磁电和光电信息材料)成功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该基地是浙江省首批领域类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也是嘉兴地区荣获的首个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典型交流 |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2004 年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股票代码 002001),拥有浙江新昌、浙江上虞、山东潍坊、黑龙江绥化四个现代化生产基地,是一家专注于营养品、香精香料、高分子新材料和原料药生产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导产品 VE、VA、虾青素、芳樟醇等的产销量和出口量居全国前列,全球市场占有率均位于世界前列。

新和成坚持“创新精细化工,改善生活品质”的使命,专注于精细化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在市场竞争中成长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功能性化学品,为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在动物营养、人类营养、医药、生命健康、环保、工程塑料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以优质健康和绿色环保的产品不断改善人类生活品质,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可持续的价值。2021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2.54 亿元,同比增长 36.79%,净利润 24.08 亿元,同比增长 9.03%。

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建有企业技术中心,并于 2004 年获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新和成精细化工研究院及新和成精细化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依托于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 2010 年度和 2016 年度经省厅批准建立。

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者和载体,新和成研究院承担着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向、吸引一流创新人才、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及创造新价值的重任,支撑和引领着企业发展。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新和成研究院已成为公司基础研究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工程技术装备研究中心,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技术支持平台。

新和成研究院现有建筑面积达 12800 m2 的研发大楼以及新的多功能中试车间,设有生物医药实验室、超临界实验室、工程装备研究中心、检测中心、信息情报室等实验室 100 多间,配备 600M 带超低温探头核磁共振仪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拥有 30 万以上大型实验、检测设备超过 300 多台 / 套,设备原值超 4 亿元。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新和成研究院以提升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战略,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巩固提高营养品业务市场地位,大力发展香精香料、原料药等重点业务,积极进入高分子复合新材料、专用化学产品等新业务领域。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为重点,开发和掌握一批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影响的关键技术,实现“一业独大”向“多业协同”发展的转型升级。

新和成研究院建设以来,公司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 项,行业协会特等奖 1 项及一等奖 2 项,中国专利金奖和专利银奖各 1 项,省部级专利金奖 3 项,承担省级重点研发计划 4 项。

目前,公司申请专利 555 件,现有有效发明专利 302 件,其中有效国际专利 79 件,主持 / 参与制订国家标准 11 项、行业标准 9 项。

探索企业创新的“浙江路径” —— 浙江省企业创新发展委员成立大会暨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论坛纪实

2021年10月15日,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浙江省企业创新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论坛在中电科乌镇基地举行。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综合经济部部长、省高企协会理事长蒋泰维,省高企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宏理,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原浙江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厉勇,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施冬材,省科技厅高新处一级调研员沈维强,桐乡市副市长库尔班江•尼扎米丁,省高企协会副理事长陈步顺,中电海康集团副总经理陈杰等领导嘉宾,部分市县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部分协会会员单位,部分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以及省内部分兄弟协会代表共200余人出席或参加成立大会。大会由省高企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宏理主持。

库尔班江·尼扎米丁代表桐乡市人民政府在大会上致欢迎辞。

省科技厅高新处一级调研员沈维强报告了委员会的筹建情况。

大会选举了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主席、及秘书长、副秘书长,审议并通过了委员会工作规则。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当选为委员会第一届主席、沈维强任秘书长。

委员会的组建得到了省科技厅的重视关心指导和支持,厉勇代表省科技厅对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对今后委员会的建设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把委员会建成企业研发机构的娘家;二是要把委员会建成信息交流交互的平台;三是要把委员会建成机构之间协同创新的典范;四是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建设队伍。

      施冬材对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管理办法修订情况进行了政策解读。本次修订将三类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的框架结构一致化,形成一个梯次培育的整体。主要修订内容一是明确了定位和任务,以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修改了认定条件,明确了企业申报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认定程序等内容;三是简化了管理程序,将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由评审制改为备案制,将省企业研究院认定从竞争择优制改为门槛制。四是加强了评价监督,明确各类企业研发机构都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评价制度。

蒋泰维在总结讲话中首先对委员会的成立和新当选的各位委员表示祝贺。他指出,创新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研发机构是企业创新发动机。

他要求,委员会成立之后,要把开展信息分享、组织学术交流、推进经验交流、推动协同创新这四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将研发机构做大做强。

会上,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杰、科技与产业部总经理李立新,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浩然、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瑞标、桐昆集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邱中南、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朱宝昌、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华、浙江传化化学集团技术研究院科技管理部部长陈八斤、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张希军8家企业研发机构代表上台交流了在研发机构建设、运行,人才激励,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经验与先进做法。

大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浙江省企业研发机构成果展。

同聚乌镇 共话创新 共谋发展

在2021年10月15日举办的浙江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论坛上,相关领域专家、行业大咖齐聚,8家企业研发机构代表对各自企业在研发机构建设、运行,人才激励,创新体系构建等多方面经验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杰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产业部总经理

李立新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产业部总经理李立新分享了企业的创新做法。作为一家以视频安防为基础,融通上下游产业链的物联网龙头企业,中电海康聚焦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中电海康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自主核心技术领域和创新体系支撑上深耕细作。海康在视频监控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智 能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占营业收入10%以上的高额研发投入来保障持续技术创新。发展至今,海康威视拥有安防行业最大的研发技术团队, 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约 50%。同时,海康威视以系统业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和海康威视研究院三者为主体构建的分层研发体系,保障了新技术、新产品快速迭代,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基于网络系统协同研发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整合跨区域研发资源,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连续八年蝉联全球视频监控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全球视频监控市场份额24.1%,连续四年蝉联全球安防50强第一。

2021年中电海康投入研发费用75亿元,集聚了22000多人的高层次人才研发队伍,构建起“1+7+1”的技术创新体系,展开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攻关,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与生产工艺的自主可控。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研究院名誉院长

李浩然

聚焦“需求导向,内联外合”的研发理念,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家校办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上市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建有企业技术中心,并于2004年获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新和成精细化工研究院及新和成精细化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依托于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10年度和2016年度经省厅批准建立。

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者和载体,新和成研究院承担着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向、吸引一流创新人才、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及创造新价值的重任,支撑和引领着企业发展。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新和成研究院已成为公司基础研究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工程技术装备研究中心,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技术支持平台。

企业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浩然介绍,目前研究院拥有研发人员2000人,自主研发产品种类达100多种,新和成将研发费用列入年度预算,近5年公司研发费用均占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除了着眼当下,新和成在2017年向浙江大学捐赠设立专项基金,共建了浙江大学化学前瞻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未来。

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张瑞标

天通电子信息材料重点企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天通研究院”)于 2016 年 5 月批准立项,由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天通精电新科技有限公司及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共同承担建设。天通研究院主攻电子信息材料技术领域,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天通研究院所在行业类别为“3985 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瑞标现场阐述了天通研究院的发展理念。一直以来,研究院注重协同创新,以装备——材料——电子部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为目标,采取“一院三区”的总体架构。天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承担过国家“863 计划”项目、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专项项目、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等,目前正承担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天通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牵头制定软磁铁氧体行业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软磁铁氧体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零”的突破,推动了我国磁性材料行业占领国际产业制高点,因此公司2018年获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截至当前,天通已发布标准29项,其中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3项,团体标准4项。截止2020年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发明专利493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和PCT专利共104件,涵盖了主要产品和生产环节,做到技术自主可控。

桐昆集团股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邱中南

桐昆集团股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邱中南从多方面介绍了桐昆集团的发展情况。作为全球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制造商,桐昆集团恒通公司是行业内的创新领军企业。其率先研发出“年产40万吨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科技进步一等奖。

桐昆恒通新纤维企业研究院于2015年11月通过省科技厅认定。研究院立足公司的技术发展需要,下设3室(研究院办公室、战略规划研究室、装备研发室)、3中心(项目研发中心、纤维检测中心、化学分析中心)、2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共 8个部门。主要以功能性、差别化聚酯纤维研发为主线,依托国家认可实验室检测能力,聚焦“材料基础研究、产品工艺、检验检测、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主要技术研究方向,持续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探索与研发。

恒通研究院经过6年的建设发展,运行操作已日趋完善,形成了健全的创新制度和运行机制。研究院由院长统一管理,以“构思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纤维新技术为指引,制定“全面差别化与技术领先”的企业创新战略,并通过持续高效的创新投入机制、多层次开放式产学研合作机制、多模式人才引培等机制,保证企业创新体系规范、高效运行。

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

朱宝昌

以“创新驱动,重诺力行”为主题,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朱宝昌分享了企业的创新亮点。成立以来,企业研究院构建了独特的“一院、二站、三中心”研发体系,主持、参与制订各类标准48项,拥有授权专利576项。朱宝昌介绍,诺力重视企业技术创新,持之以恒地推进系统、全面、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企业稳步发展。诺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下设 “五大平台” ,即“研发服务平台”进行统筹协调和全方位支持,“研发测试平台”、 “产品&技术研究平台”、“研发分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发挥研发主体作用,开展基础、产品、集成应用等研究,使五个功能板块协同支持技术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独立核算、持续高强创新投入,协同高效的设计开发流程管理机制,精准务实的创新激励机制 ,多形式产学研合作机制,系统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五大运行机制助力重点研究院发展。

作为拥有国际较为领先的 “智能仓储物流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诺力目前己拥有智能仓储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相关工程案例已达到500多个,作为智慧工厂的典型案例,诺力四期车间采用“s”型布局,整个车间物流全部采用自动化设备与MEs等系统构成了智能工厂,工厂用电全部来自厂房顶部支装的太阳能产生的电,绿色环保。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娄华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华介绍,企业一直致力于发展自主品牌,坚持科技创新,以研究院为平台,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填补船用行业的技术空缺,多项产品先后获得国防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今后,他希望上下游企业能够相互合作,形成企业合力。

据介绍,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响应节能减排号召,积极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共性研究院建设,紧盯市场需求,围绕海洋装备动力及能源系统,真空技术装备,紧密成型机械等产业链,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延伸产品产业链,拓展系统集成与应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研究院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产学研深度融合,紧盯产业化与系统集成。二是从立足自主品牌研发,打破垄断,到面向一带一路市场的多品牌战略。三是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向共性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四是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培养“传统技能+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浙江传化化学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

陈八斤

浙江传化化学集团经过30多年的行业积淀,拥有众多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企业,传化化学从基于客户的需求与实际痛点出发,研发出领先的化学解决方案,并将此过程中沉淀出核心共性技术模块拓展到其他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主营纺织化学品业务,纺织化学品产能 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化纤油剂产销量全球第一; 是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国内纺织印染助剂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浙江传化化学集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每年年初提取上年主营业产品销售收入不少于3%的费用作为研发经费,并设立经费账户,专款专用。同时,在坚持科技投入优先的原则下,公司制定了《科技投入核算管理办法》、《技术创新绩效目标考核标准》等文件,确定了研发经费“三统一优先”管理原则。在浙江传化化学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陈八斤看来,匠心制造是企业研发的亮点,传化通过信息化与自动化,打造了全供应链透明可追溯的共享工厂,引领行业智能制造水平。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

张希军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张希军作经验分享。作为国内动力蓄电池的创领者,天能集团将“科技”“产业”“资本”共同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三驾马车”,先后建立各类创新研发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凝聚,对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开展研究。

天能电池集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搭建了以中央研究院、直属单位研究院、子公司技术基地为主体的三级科技创新架构,制定规范有序的创新机制,建立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使之开发规范化、系统化、平台化,实现共用模块与经验教训的积累与共享机制,有效的研发考评与激励机制,促进天能研发体系实现多快好省。各级创新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开展引领性技术研究、创新性产品开发、改进性现场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支撑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育“理念为先导、机制为灵魂、团队为核心、经费为保障、设施为基础”的天能集团科技创新文化;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与技术引领战略; 推进“自主开发、委托合作、科创投资”相结合的创新策略实施。

典型交流 |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

编者按:2021年10月15日,浙江省企业创新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论坛在中电科乌镇基地举行。会上,8家企业研发机构代表上台交流了在研发机构建设、运行,人才激励,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从今天起,小编将浙江省企业创新发展委员会委员单位的典型交流材料分享给大家,敬请关注。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电科核心骨干企业,是一家智能物联网领域的龙头企业和全球化企业。 截至目前,全公司员工总数约 5.5 万人, 其中研发人员约 2.2 万人,拥有海康威视和凤凰光学两家上市公司、一家 国家一类研究所、多个专业化业务单元以及一个成果转移转化和双创平台, 成员单位已达十余家,形成了以“芯片 / 方案、存储计算、智能感知、智 能控制、物联网系统 / 平台和 IoT 应用生态”为主要业务的物联网产业布 局及 “以视频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存储为核心的微纳技术”的核心 技术布局,在物联网、高端存储、智能传感、微纳制造等方面取得一系列 科研与产业化成果,具有良好的技术及产业化基础。

中电海康主业稳健发展,2020 年营业收入 659 亿元,净利润 133 亿元, 均实现了 10% 左右的增长;对美、日、欧产品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替代快速推进,如 FPGA、图像处理 SoC 等;红外传感器等创新业务的成功丰富了海康威视光谱传感器种类和大数据应用。

中电海康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自主核心技术领域和创新体系支撑上深耕细作。海康在视频监控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占营业收入 10% 以上的高额研发投入来保障持续技术创新。发展至今,海康威视拥有安防行业最大的研发技术团队,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约 50%。同时,海康威视以系统业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和海康威视研究院三者为主体构建的分层研发体系,保障了新技术、新产品快速迭代,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基于网络系统协同研发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整合跨区域研发资源,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因为有了这样的体系支撑,海康的产品一直都能快速响应并占领市场。海康威视连续八年蝉联全球视频监控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全球视频监控市场份额 24.1%,连续四年蝉联全球安防 50 强第一。

海康集团的顶层研究机构突出未来核心技术,基于新型传感器、新型存储芯片、AI 芯片,重点围绕智能控制、新型感知与交互、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快速构建车路协同、大健康等业务,并孵化海康智联、超级保姆等新业务。

经过多年持续的建设,海康集团充分发挥南湖研究院、海康威视的核心引领作用,并同步培育了驰拓科技、无锡科技、乌镇街三大创新平台以及科正电子检测平台,形成了融合创新生态链。其中,海康威视构建了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驰拓科技建设了青山湖微纳技术研发开放平台,并在积极建设自旋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中电海康联合四地政府,在共同推进长三角面向物联网领域的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的建设。

    自主核心技术方面,2016 年以来截止 2021 年 8 月中电海康科技创新投入 281.80 亿元;科技创新收入 14.3 亿元,承担科技创新项目 91 个;申请专利 10468 件,其中发明专利 6073 件;授权专利 5863 件,其中发明专利 1497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