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 银江技术:用 AI 助力杭州打造“数治”之城

2022年1 月 13 日杭州西溪医院突发疫情,为积极应对疫情形势新变化,银江技术积极响应西湖区政府的号召,紧急成立项目专班,仅用两天时间进行攻关,发布了疫情一件事平台 V1.0,该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疫情管控数字化、精准化,有效提高了杭州疫情防控管理部门和机构的工作开展效率。“依托我们这个平台,全区可以实现疫情管控的数字化、精准化。疫情防控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可更加精准有效地掌控本地疫情全局,同时,辅助其制定合理、完善的疫情防控和救助措施,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基层疫情防控管理更高效。”银江技术董事长王腾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深耕数字化、智慧城市多年的杭州本土企业,银江一直在为杭州打造“数治”之城默默提供技术支撑。王腾介绍,未来,银江技术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将不断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在杭州落地应用,解决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数据流通问题,助力杭州形成全域数据资产体系,支撑灵活快捷的业务创新,助力杭州治理现代化,助力杭州数字经济时代发展。

1

助力杭州智慧交通建设

银江技术以数字描绘杭州未来出行
“交通智能化水平体现的是一座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的高低,杭州则一直在推进交通智能化升级,用数字描绘未来出行。”王腾说。

银江技术则是杭州推进交通智能化的深度参与者。据悉,银江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多年来持续深耕交通数字化转型领域,在信号优化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行业标杆,逐步实现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的统一管理、精细控制、专业保障,能够提供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全域信号交通优化解决方案。王腾告诉记者:“城市交通管理有着十分鲜明的行业化特点,在数据、业务连续和稳定运行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我们针对杭州城市交通的特点,巧妙运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死板的信号灯变得活灵活现,能够根据实时车流量加以调控信号灯放行时间,既不增加道路压力,又让市民减少等待时间,提升幸福感。”早在 2017 年 5 月,银江技术就与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签订了警企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了信号优化警企联合实验室。通过一年多的努力,银江技术与其他企业合作一同在杭州建立起全国首家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中心,这让杭州市在高峰拥堵排 57 名,同比下降 17 名。以此为基础,银江技术在信号优化方面的应用实践向更深一层次拓宽,2020 年 10 月,银江再次与杭州市交通警察局深化合作,与其他企业一同加入杭州交警智慧交通实验室,此前“信号优化警企联合实验室”在“拥堵治理、事故处理、违法辅助处理、警务管理”等方面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杭州主干道平均速度 30.69km/h,同比提高 8.45%;主干道平均延误1.22,同比下降 7.28%。同时,银江技术让杭州的交通治理更具人情味。“优驾容错”是 2019 年 4 月杭州交警推出的便民措施,自2021 年 3 月推出“优驾容错 2.0”措施以来,已有超195 万起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银江技术作为杭州“优驾容错”措施实施的技术支持单位积极参与其中,从 2019 年开始的“优驾容错 1.0”版,到“优驾容错 2.0”版,再到“优驾容错 3.0”版,历时两年半时间,容错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拓展,最先是三种类型的交通违法行为之一不予处罚,随后到五种类型的交通违法行为之一不予处罚,再到即将实行的十一种类型的轻微违法首告不予处罚,优驾容错 3.0 甚至还涵盖了非机动车驾驶。随着容错度的不断提高,违法分析数据量不断攀升。在杭州交警的统一规划部署下,银江技术的软件人员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对于那些情节轻微,未影响道路通行、未造成安全后果的违法形态,通过进行历史数据比对,如果连续 3 个月以上在杭州市范围内无该违法记录的,经过交警确认,将免予处罚。据王腾介绍,目前银江的智慧交通业务已经覆盖了地面交通管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在地面交通管理领域,公司建立了集感知层、基础支撑层、数据接入应用层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交通管理的动态化、全局化、自动化、智能化;在公共交通领域,银江建立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到数据应用的闭环管控流程,通过先进的调度系统,提升了运行效率,提高了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在轨道交通领域,银江集团自主研发并提供了自动控制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等多种方案,提升了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与便利性,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服务。

2

党建、执法、经济、管控、民生、安监

三墩数字驾驶舱成为街镇数字化治理新标杆在杭州市三墩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内,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在大屏幕上,实时呈现着辖区内日常治理、综合管控、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应急指挥等功能及最新的数据,被形象地称为是三墩镇的“镇街大脑”。该平台是在杭州市城市大脑总体框架下打造的子平台,包含智慧党建、智慧执法、智慧经济、智慧管控、智慧民生、智慧安监等六大模块及 N 个智慧子场景。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三墩数字驾驶舱”有力地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据工作人员介绍,三墩数字驾驶舱打造的“智慧天眼”平台是借助引进的公安、交警及自建的高空视频等视频资源,运用视频超融合技术,将视频资源与数字驾驶舱智慧管控模块有机融合,实现三墩镇区域内的重要人员聚集场所、重点路段卡口和重点小区卡口的 24 小时智慧监控。以居家隔离人员管控为例,定点隔离户居家管控原本是一项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但这项工作依托了“三墩数字驾驶舱平台”就变得简单起来。三墩镇共对全镇 300 多个居家隔离点的居民门口都加装了摄像头,视频数据实时对接数字驾驶舱的数据后台,具有身份识别、移动侦查、逗留报警等功能,一旦隔离人员出入出现异常,则智慧管控系统就会立即报警,实现智慧管控。与此同时,平台积极赋能企业复工复产。每次春节过后,企业陆续开始复工复产,数字驾驶舱智慧经济模块便开始发挥赋能作用。智慧经济模块将辖区内 180 余家重点企业在三维楼字地图上进行标注,能够显示出服务联系的镇领导及工作人员信息,也能够实时查询企业的基本信息以及企业受疫情影响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对全镇的企业复工率进行自动数据统计。

3

AI生态体系日趋成型

银江数字孪生、AI应用不断落地时间来到 2022 年,杭州这座城市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无疑是亚运会。“我们自然希望银江技术在AI、数字孪生等方面的积累能为这场盛会增光添彩。”王腾表示。以杭州亚运会马术项目为例,银江技术先后打造了一站式智能亚运科技服务平台、智慧场馆管理系统、智慧亚运马术项目驾驶舱、马术一站通网站等。以智慧场馆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的功能模块中有数字孪生马术场,数字孪生马术场是对原有 BIM 模型进行审核完善,实现虚拟场馆的云端三维展示,可以第三人视角在场馆中漫游;对每个马匹建立马匹的数字档案,并在场馆中虚拟可视化马厩实时状态;并在虚拟场馆中实现可视化呈现;支持对各类能接入的设备状态实现远程监控、远程管理、可视化分析等功能。此外,在马术一站通网站,以马术馆为场景,实现在线 VR 体验。智慧亚运马术项目驾驶舱,在赛前宣传方面,支持按时间刻度展示各职能岗位筹备工作进度及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示;对赛中保障则是支持在三维虚拟场景中,联动消防、安防、空间、客流、人员、环境监测、电梯、门禁等设施设备,全方位立体指挥应急事件处置;对赛后利用方面,支持对场馆的空间规划、空间面积、使用率、租赁收益、客流量、用户群体、营业额、物业成本、能耗成本、资产成本等数据进行综合运营分析。“不只是杭州亚运会马术馆,银江技术还通过数字孪生透视交通系统的运行规律。所谓透视,就是把原来没注意到的问题,都能够清晰理清楚,从而达到可见、可辨、可管、可控、可治、可服。”王腾说。目前,银江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信号优化平台和专业团队,已能够对杭州市域 1000+ 路口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控制;在可治以及可服方面,银江也研发了相应产品。目前,银江技术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以银江城市大脑为底层技术核心引擎,在 Enloop 数据中枢、Enloop-Hub 数据交换平台与智能硬件的加持下,不断深化 AI 技术在 G 端客户侧的落地应用,并通过 AI 赋能云服务,兼顾软件与硬件内容,致力于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事实上,银江技术在 AI、数字孪生等应用领域的不断落地背后,是其技术实力的持续提升。近年来,银江技术不断推进技术驱动战略,持续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以研发投入为例,2021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 6117.26 万元,同比大涨 84.44%。在此背景下,银江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银江技术自研的城市级全域交通 AI 控制系统为例,该系统融合 AI 算法能力与大数据处理能力,平台具备全域 AI 交通分析、控制、推演和预测能力;数据中台流式数据处理引擎和模型更加丰富,能够更好地保障数据质量,减少数据实时融合所需时间。此外,银江技术与华为在杭州进行全息路口试点合作,由华为机器视觉产品提供交通物理世界感知能力,由银江技术信号专家产品进行计算,数字孪生展示与控制路口红绿灯以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希望我们多年的技术积累能为不久前落幕的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善治之窗提供支持,以杭州‘城市之窗’展现‘中国之治’。”王腾表示。

会员风采 | 城云科技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月11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州举行。浙江大学与城云科技联合申报的《城市治理大数据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此次荣膺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城云科技坚持技术驱动、创新引领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长期产学研深度合作的突破成果。

勇立潮头,十年磨一剑。城云科技携手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城云城市数字治理首席科学家庄越挺教授及其团队,十年持续深耕城市治理大数据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通过创新性的面向城市治理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技术、智能视觉感知技术、城市治理指挥调度与决策分析技术等3大关键技术突破,成功解决了城市治理中“实时数据联通难、实时感知分析难、决策预警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
截至目前,基于该项目的技术成果,已沉淀了200余个城市治理大数据智能算法模型、50余个数智应用产品,并广泛和深度应用于浙江、内蒙古、湖南、云南等全国各地的800多个城市治理项目,助力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化、高效化、现代化的转变。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治理面临“发现难、认定难、处置难” 等难题和挑战,迫切需要提升城市“智治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化工作,并就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数字政府建设等发布一系列重大决策。作为城市数字治理的浙企代表,城云科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扣现代城市治理的痛点难点,深挖应用创新与数智赋能,在城市治理大数据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突破,形成了现代城市数字化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会员风采 | 国内首家!华东医药利拉鲁肽注射液肥胖或超重适应症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

2022年7月12日,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美华东”)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签发的《受理通知书》,由中美华东申报的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得受理

关于利拉鲁肽注射液

利拉鲁肽为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与人GLP-1具有97%的序列同源性,临床主要用于改善成年人2型糖尿病(T2DM)的血糖控制,在国外也被获批用于肥胖或体重超重患者的治疗。

公司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为诺和诺德公司产品诺和力®的生物类似药,生产工艺与原研厂家不同。中美华东于2021年8月向NMPA递交了利拉鲁肽注射液(糖尿病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并于2021年9月获得受理。该适应症目前已完成药品注册核查,有望于2022年底前获批上市。

本次中美华东就利拉鲁肽注射液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药品注册申请依据是“I期:随机、开放、两周期、自身交叉对照试验设计,评价利拉鲁肽注射液与诺和力®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药动学和安全性的比对试验”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价利拉鲁肽注射液辅助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肥胖,或超重伴并发症的成年非糖尿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

经查询,除中美华东以外,目前国内共有3家企业正在进行利拉鲁肽注射液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国内尚无厂家提交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中美华东为国内首家提交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两个适应症(糖尿病适应症、肥胖或超重适应症)注册申请并有望成为首家获批的企业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肥胖患者数量显著增加,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2020)》报告显示,有超过50%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超重和肥胖可显著增加心脑血管、呼吸、内分泌、消化、运动、生殖及精神等多系统疾病风险甚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于2021年12月发的《体重控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我国目前仅有奥利司他胶囊一种药物获批用于肥胖或体重超重患者的治疗,合规、安全及有效的体重控制药物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利拉鲁肽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GLP-1类产品相对安全,兼具减肥、降糖和心血管获益的功效,是在肥胖或超重领域相对成熟稳定和安全的靶点。围绕GLP-1靶点,公司已构筑了全球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相结合的差异化产品管线

DR10624

公司控股子公司浙江道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的一种靶向GLP-1受体(GLP-1R)、GCG受体(GCGR)和FGFR1c/Klothoβ(FGF21R)的长效三靶点激动剂,于2022年4月6日获批在新西兰开展Ⅰ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DR10624在人体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疗效,已于6月22日顺利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HDM1003(SCO-094)

公司与日本SCOHIA PHARMA, Inc.于2021年6月签署协议联合开发的产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疾病的GLP-1R和GIPR靶点双重激动剂,I期临床试验正在英国开展,目前在中国的Pre-IND申请已递交并已获得回复。

TTP273

全球创新小分子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已于2022年1季度完成II期临床试验末例受试者出组。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GLP-1受体激动剂,其临床试验申请(IND)已于2022年6月获批。

在肥胖或体重超重患者的治疗领域,中美华东现有产品奥利司他胶囊为处方药(卡优平)和OTC(健姿)双跨产品,通过近年来国内市场销售和推广,已积累一定的学术推广基础和市场资源。此次公司获得利拉鲁肽注射液(肥胖或超重适应症)境内生产药品注册上市许可受理通知书,是该款药品研发进程中的又一重要进展,如顺利获批,将进一步补充公司医药产品线,与现有的奥利司他胶囊实现临床和院外市场的协同互补,满足更多肥胖和超重患者的用药选择。

关于华东医药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SZ.000963)创建于1993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公司秉承“以科研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集医药研发、生产、经销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药上市公司。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5.63亿元,现有员工人数超一万人,具有广泛的商业覆盖以及市场营销能力。更多信息请登录www.eastchinapharm.com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中可能会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这些表述本质上具有相当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使用“预期”、“相信”、“预测”、“期望”、“打算”及其他类似词语进行表述时,凡与公司有关的,均属于前瞻性表述。本公司并无义务不断地更新这些预测性陈述。

这些前瞻性表述是基于本公司管理层在做出表述时对未来事务的现有看法、假设、期望、估计、预测和理解。这些表述并非对未来发展的保证,会受到风险、不确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范围,难以预计。因此,受我们的业务、竞争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情况的未来变化及发展的影响,实际结果可能会与前瞻性表述所含资料有较大差别。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雇员代理概不承担 (a) 更正或更新本网站所载前瞻性表述的任何义务;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实现或变成不正确而引致的任何责任。

贝达药业再度递表港交所,或成浙江首家A+H上市的创新药企业

12月2日,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达药业)再度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申请在香港主板上市。在今年2月,贝达药业就已经向港交所递表,并且已通过聆讯,但是因为在上一次完成聆讯后6个月内贝达药业并没有在港股公开发行,所以导致之前的资料失效。此前有投资者就担忧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计划搁浅,对此,贝达药业作出回应称,“公司在之前的流程中已经完成上市聆讯,相关工作在进行中,公司会择机启动发行。”

(图片来源:同花顺)

记者从贝达药业处了解到,关于本次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贝达药业是否需要再次接受聆讯并不确定,需要等待港交所作出相关安排。

或成浙江首家A+H上市的创新药企业

贝达药业是注册地在杭州的创新药企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丁列明博士。贝达药业目前主要产品为埃克替尼,主要用于肺癌治疗领域,该产品销售收入在2018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占到公司营收的比重均超过90%。2018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24亿元、15.54亿元、18.70亿元、17.2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7亿元、2.31亿元、6.06亿元、3.47亿元。

此前贝达药业已于2016年登陆创业板,截至今日收盘在A股股价为80.41元,总市值为333.9亿元。如果本次能够成功在香港上市,那么贝达药业将成为浙江省首家A+H两地上市的创新药企业。根据同花顺问财的数据,在贝达药业之前,共有5家注册地址在浙江省的企业完成了A+H上市,分别是浙商银行、福莱特、浙江世宝、泰格医药。泰格医药虽然也属于医药行业,但其主营业务为医疗研发外包(CRO),与贝达药业分属于不同的细分赛道。

(图片来源:同花顺)

主要产品市场空间受挤压

如前文所述,贝达药业目前的营收主要依靠埃克替尼,但目前该产品所处赛道竞争加剧,虽然埃克替尼在第一代EGFR-TKI产品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第三代产品在EGFR-TKI市场所占的份额逐步上升。

EGFR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3种突变致癌基因之一,这3种突变也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药物研发的主要靶点,贝达药业的产品埃克替尼属于第一代EGFR-TKI产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目前市场上共有三代EGFR-TKI产品,第三代产品的开发主要针对前几代产品治疗后产生的耐药性突变,且第三代产品通常对未经EGFR-TKI治疗的产品也有效。虽然2020年埃克替尼在国内的第一代产品中的市场份额为53.9%,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第三代EGFR-TKI产品近年来在整个市场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2017年至2019年其占比从19%提升至47.3%,并且在2020年实现对第一代产品的反超,跃升为占比最大的品类,比重高达62.6%。由此看来,埃克替尼的市场空间近年来也受到了挤压。

(图片来源:招股书)

欲借新产品寻求突破

贝达药业近年来积极寻求新产品的上市来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其中,恩沙替尼于2020年11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携带ALK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1类新药。根据招股书,2021年前三季度,贝达药业销售恩沙替尼的收入为1.2亿元,但目前恩沙替尼只获批用于二线治疗,且未纳入医保,相较于国内已上市的同类产品仍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图片来源:招股书)

公司第三款上市药物MIL60(贝安汀)刚刚于2021年11月获批,该产品为贝伐珠单抗(安维汀)的生物类似药,用于治疗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且也存在数家竞品。

(图片来源:招股书)

目前,贝达药业还有3款接近上市的创新药,预计分别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2022年第四季度、2023年第二季度获批,另外恩沙替尼的国内一线治疗和美国一线治疗预计将于2022年下半年、2023年获批。除了接近上市的产品,贝达药业还拥有超过20个在研管线。

再度递表港交所,贝达药业有望成为浙江省第一家A+H两地上市的创新药企业,但是公司也面临着主要产品市场空间受到挤压、新上市产品竞争格局较为激烈等挑战,并且创新药研发的投入较大,还存在可能无法完成临床开发、无法获批及商业化等风险,公司或许仍需要寻求更多稳定的业绩增长点来推动长远的发展。

典型交流 | 浙江图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图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 2000 年 12 月,是一家专业从事安全生产信息化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图讯长期致力于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安全生产领域的预防、监测、监控及管理的探索和研究。用户覆盖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局及工贸、危化、矿山、烟草、冶金、机械等大型企业。是国内领先的安全生产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商,浙江省内领先的电子商务集成商。

图讯科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资深教授、信息化领域技术专家共同筹资组建。公司拥有一批经验丰富、队伍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以首席科学家谭建荣院士为首的高级科研人才、行业一流的技术规划团队、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同时依托院士工作站的科研力量,专业配置合理,各具特长。

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国物联网示范工程企业、浙江省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隐形冠军、浙江省省级研发中心、浙江省服务业高端企业、杭州市院士工作站、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守合同重信用 AAA 企业、浙江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浙江省电子信息 50家成长性特色企业、杭州市重点培育成长型企业、杭州市成长型品牌入选十佳新锐企业等荣誉。

图讯科技于 2016 年获批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试点单位,建立浙江省图讯安全生产信息技术重点企业研究院(简称图讯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院设有院务委员会、战略研究中心、新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孵化中心、研究院综合办等几大模块,制定了研究院研发人员管理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及项目管理办法,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目前研究院科研技术人员有 204 人,其中硕士 6 人,本科 114 人,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 59% 以上,注册安全工程师 6 人,高层次人才 14 人,青年科学家 1 人,中高级技术人员 101 人,占科研技术人员总数的 50%。用于科研投入的设备原值累计达 1799 万元,研发场所面积达到 5108 平方米。

研究院主攻企业安全生产基因图谱,将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技术,以数据为支撑,从人、机、物、环、管五个层面出发构建全面的企业安全生产基因图谱,为企业提供单个或多个危险有害因素(综合)动态的预警预测分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基因图谱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工作,重点围绕高危风险点、危害因素及危险作业,从“人、机、物、环、管”和事故致因链等角度,深入研究企业安全风险的监测、识别、评估和预警预报,运用传感器、物联网、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云服务、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适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现状的风险监测预警平台为企业、园区等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研究工作共取得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软件著作权 27 项、论文 1 篇;共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 5 项;研究产品获评为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创新成果奖、浙江省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科研成果已在嘉兴港、宁波大榭、南京江北等 40 余个化工园区及园区企业实施并投入日常使用,有助于提升化工园区及园区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对其实现安全稳定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家应急部已将平台的部分功能作为《应急管理信息化 2019 年第一批地方建设任务书》——任务书 8: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地方建设任务书的主要建设内容。

典型交流 | 巨石集团有限公司

巨石复合材料研究院,成立于 2012 年 12 月,是浙江省首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玻璃配方研究、浸润剂化工研制、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开发,以及玻璃纤维生产所需的工艺装备、清洁生产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开发。研究院以战略为引导,为基础研究为重点,围绕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的开发进行全面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和外部资源,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院,推动全球玻璃纤维行业技术进步。

依托单位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玻璃纤维制造商,专注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领域 28 年,多年来一直在规模、技术、市场、效益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巨石总部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经济开发区,现有总资产 302.5 亿元,员工总数 10000 多人。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 109.9亿元,利润总额 28.6 亿元。巨石已在全球建有桐乡、九江、成都、埃及四大生产基地。截至 2020 年底,巨石玻璃纤维总产能达到 220 万吨,世界第一。同时,还建有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南非、印度、新加坡、香港等生产和贸易型控股海外子公司,形成全球销售网络。主要客户群为全球复合材料制造商,产品销往全国近 30 个省市,并远销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占总销量的 50% 左右,国内市场占有率31.2%,全国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 22.99%,世界第一。

研究院成立以来,巨石各项科研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技术的提升带动了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获得授权专利 779 件,其中发明专利 300 件,包含国际授权发明 135 件。主持制定国家标准 2 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16 项、行业标准 6 项。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 75 项,其中科技部国合司援助计划项目 1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 1 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5 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 项,其他省部级重大项目 12 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36,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三等奖三项。巨石集团 2014 年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16 年,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17 年 1 月,被评为国家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并独立申报荣获 201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 年12 月,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大奖,成为我国玻璃纤维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2020 年获得工信部国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

通过巨石复合材料研究院的建设,形成了核心知识产权,开发了成套技术装备,超越并引领全球高性能玻纤大规模生产技术;攻克了技术难关,解决了高性能玻纤产品的高端供给矛盾,提高了我国基础材料制造水平;拓宽了应用领域,使玻纤在大型风电、高端汽车制造等产业得到应用,推动了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率先走出了国门,在海外建设研发中心,为企业在埃及、美国等国家布局建厂奠定技术基础,开创了我国玻纤工业的新篇章。

不忘初心,勇闯新路 中天控股集团25年,再出发!

 钱塘江边,杭州奥体博览中心主体育场如一朵盛世莲花惊艳绽放。11月22日,由奥体总承包单位中天建设集团(中天控股集团旗下核心产业集团)举办的“奥体中心高品质建造技术创新交流会”在此拉开帷幕。年底前,由中天控股集团主导的“双碳背景下住房产业发展新趋势暨2021高品质住宅研讨会”“建筑产业数字化专家论证会”也将在杭州召开。

  从“百工之乡”的东阳,到钱塘潮涌的杭州,从完成两次改制到开启8个三年规划,从提出、初试转型到步入转型深水区,一家民营企业的敢为人先、坚忍不拔和锐意创新都书写在这25年的发展历程上。

  今天,中天控股集团已经是一家以工程服务、地产置业与社区服务、新材料制造为三大主营板块的大型企业集团。2020年,中天控股完成产值与销售收入1500亿元,位列2021中国企业500强第186位、中国承包商80强第7位。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天人正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与时代共振,与未来同频。以技术进步、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为路径,为“真心缔造美好家园”的企业使命注入新内涵、培育新动能、谋求新发展。

把握技术新变革

创新驱动引领跨越式发展

  说到建筑工程质量,建筑业内人士都会联想到“中天”。发展至今,中天相继被授予包含“创建鲁班奖工程突出贡献单位”“国家优质工程奖设立三十周年突出贡献单位”“全国建筑业先进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等各类国家重量级荣誉35项次,“重质量”“讲诚信”的良好口碑享誉行业。

  如何夯实基础,几十年如一日地保证工程质量走在前列?中天控股集团董事长楼永良认为,技术是质量的实地基,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要做到“每建必优 品质为先”,必须将“技术进步”作为内在驱动力。

  2010年“四三规划”发布,中天正式开始转型新征程,而依托技术进步驱动转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车轮”。10多年来,中天以深化设计、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数字建造等为突破点,在建筑工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领域加快夯实技术内核、锤炼技术队伍、提升技术水平,助推技术进步成为企业转型的强劲动力。

  就在今年4月29日,中天控股集团与浙江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浙江大学-中天控股集团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研究中心将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目标,聚焦土木工程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瞄准地下空间开发、数字建造、绿色建筑、建筑新材料等行业前沿发展趋势,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除了浙大,中天还借助东南大学在土木工程前沿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科创能力,锚定数字建造、智慧建造与运维、新型建筑工业化、超低能耗被动房建筑、先进模架等前沿方向,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合作、建筑科技服务、重点科研项目四大领域与学校开展合作。

  “中天要用投入、用员工的努力,争取在科技进步领域方面上一个平台,从而能够和大的国企、央企并驾齐驱。”与中天有着20多年不解之缘的叶可明院士,曾表达对中天技术进步的殷殷期盼。

  事实上,中天在“七三规划”时便进一步明确了“强技术”的工作主线。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天成功形成了以技术发展委员会为统领的技术进步体系,致力于形成覆盖各专业的技术支持、咨询、决策能力;拥有4家甲级设计院、7个专业技术研究所,还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及建筑、土木等4个专家库,与行业专家学者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在技术进步上,中天不遗余力!

探寻低碳新路径

绿色建筑推动可持续发展

  湖北巴东有一幢“会飞的盒子”,它是采用住宅模块现场积木化拼装而成的绿色环保建筑。说它“会飞”,是因为它建设速度快,不产生建筑垃圾,绿色环保,而且组装简单、低碳、可重复利用,可以“飞”向更多需要它的地方——它是中天控股集团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领域最早的尝试。

  深化绿色建造能力是中天技术进步的最大课题之一。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接下来企业将在全生命周期住宅、住宅精细化收纳体系、健康绿色、超低能耗等专项课题方面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

  自明确绿色健康发展方向以来,中天结合自身优势,从绿色施工技术研究切入,开展针对木结构、钢结构、超低能耗被动房等多类型的工程实践,并将取得的成果陆续应用到中天开发的房产项目中,通过设计、建造、运营绿色星级认证呼应社会对绿色建筑的需求。

  借助2006年组建的绿色节能研究所,中天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优势的调研和总结,获得施工现场节水方法等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0多项、国家级工法9项、省部级工法50多项,有效支撑了建造绿色化水平的提升。

  2018年,中天承建世界上最大的超低能耗被动房项目——龙湖高碑店列车新城项目,系统实践总结了密闭性施工工艺、冷热桥处理技术、门窗密闭安装处理工艺等一系列超低能耗被动房核心施工技术;2020年,中天承接内蒙古中海山河大观超低能耗项目,进一步深入实践提升,为后期自主开发建设超低能耗被动房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以成为“绿色建筑示范企业”为定位,通过10多年的发展和摸索,中天在绿色建筑工程环节的体系构建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仍在继续探索,为实现更多绿色建筑“从零到1”的突破而努力。

引领行业新方向

数字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观当下之浙江,数字化改革大潮奔涌激荡,正在开辟巨大的价值创造新空间、释放澎湃的社会跃迁新动能。

  在建筑业,数字建造已上升到一个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正如楼永良董事长所说的,“未来的数字城市将对接每一座数字建筑”。因此,中天早早地将产业数字化确定为中天的转型方向之一。

  但数字化转型究竟“转什么、怎么转、转向哪里”?在中天看来,他们要打造的“数字建造”是包含了建筑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并通过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形成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生态新体系,重构建筑业的生产体系。

  新设计:数字化设计

  BIM技术不仅可以将建筑图纸以可视化模型的方式直观展示,更能将建筑的各类细节进行详尽的模拟和计算,拥有传统技术无可比拟的可靠性、高效性和拓展性。瞄准这一强大工具,中天在2013年便早早地开始了数字化设计的探索。时至今日,已经积累了医院、办公、超高层、住宅等业态600余个项目的实践经验。凭借于此,中天数字化设计的强大能力已经显现,深化设计、一体化设计、精准定位、精确备料等传统设计难以触碰的痛点,对中天工程师而言,早已经熟稔于心。

  在此基础上,中天设立建筑信息化研究所,深入探索BIM技术在工程建造中的应用,使数字化设计的价值更为凸显:比如在亚洲最大货运机场鄂州机场项目中,中天最大限度地发挥BIM承载、传递数据的优势和价值,实现了按模施工的数字化建造方式,减少各关联方的沟通成本、提高工程管理效率,为工程建造项目的建造模式转变提供了可行、可复制的路径,成为中国民航领域项目的标杆样板。

  新建造:工业化建造

  数字化,在中天的建造端也不能缺席。

  自2013年起,中天便开始了对现代集成建造体系孜孜不倦的探索。全智能门禁、人脸识别、隐患监控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在中天的项目上频频亮相。数字化工地、数字化施工、标准化管理、物流化配送、智能化服务等构筑起的高效施工建造体系,已经成为中天新时代的新名片。

  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对于全国布局建筑产业化基地的中天而言,早已是寻常之事。但中天对工业化建造的探索脚步不会止步于此。未来,中天将致力于实现数字链驱动下的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的装配式建造与服务模式,“向工业学习管理!”在楼永良的设想里,将来的中天会让现代化工业制造级的精细化水平在建筑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新运维:智慧化运维

  建筑是城市、社会的载体,企业要思考如何为建筑赋能,提升价值。“今后我们交出的产品将是一个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产品。”中天控股相关负责人说。对中天而言,今后交付于客户的产品已不再限于建筑实体,更有涵盖从整体建模到万亿条细分数据的全信息档案。

  而在中天全国各地的楼盘项目上,数字化运维的革新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无感门禁、智慧安防、动态安全监测等融合了BIM、AI、5G一系列技术的智慧物业,已经从愿景走进了现实。绿色建筑和数字建造共同融汇于中天的智慧社区,是中天“真心缔造美好家园”的真实体现。

  25年关口,中天瞄准全新的发展目标开启了全新的发展征程。打造“建筑科技领先型的现代工程服务商”“产品与服务领先型的美好生活服务商”,中天人蓄力待发,齐力向更高目标奋进!

  

链接

  相比于建筑行业里的知名度,中天在慈善领域默默无闻,但却真心灼见。中天的公益慈善行动始于1994年,秉持“真心、真诚、真实”原则,全集团上下活跃在“助学助教”“帮扶济困”“救灾”“志愿者服务”等各个公益慈善的领域。27年里,全集团累计现金捐赠6亿元,3次获得中华慈善奖:以帮扶基金、结对帮扶等形式在帮扶济困领域捐赠2.9亿元;帮扶全国各地寒门学子超过53000余名,奖励帮扶教师600余名;汶川、雅安、鲁甸等救灾行动中,中天从未缺席……

  中天倡导“人人可慈善,人人应慈善”的慈善理念,成立由民政部直批直管的国家级公益组织——中天爱心慈善基金会,更加科学、专业地开展公益慈善项目。中天慈善文化深入员工内心,“献爱心”“做志愿”成为中天人自发而自觉的事情,全集团累计参与各类公益慈善活动2000余项,参与97810人次;自2011年开始,中天将每年11月1日定为集团“慈善行动日”,并开展“慈善一日捐”,已经坚持了整整10年,累计募集善款1500万元。仅今年慈善日一天,参与募捐的集团员工近19000人,募集超过185万元用于公益慈善项目的善款。

典型交流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提供端到端的视频监控解决方案、系统及服务,为城市运营、企业管理、个人消费者生活创造价值。

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4.66 亿元,现拥有18000多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超 50%。自 2002 年推出业内首台自主研发 8 路嵌入式 DVR 以来,一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不断致力于技术创新,每年以 10% 左右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基于视频业务,公司持续探索新兴业务,延展了机器视觉、视频会议系统、专业无人机、智慧消防、汽车技术、智慧存储及机器人等新兴视频物联业务。

大华视频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大数据研究院)于2016年获批准建立,依托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建设,开展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感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大数据研究,突破安防产业目前在海量视频数据存储和分析上的技术瓶颈、攻克海量视频数据快速结构化分析、可支撑千亿数据的分析型数据库等核心关键技术,补强创新链短板,建设安防云标准, 探索视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挖掘系统的建模与优化设计,研发通用开放的视频云平台软件和大数据一体机硬件,灵活对接集成至各类平台和应用,面向公安、交警、教育、金融等九大行业深耕核心需求和客户痛点,形成行业化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长效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院建设期间(2016-2018 年),大数据研究院新增人员173人,总人数达到357人,其中引进科学家2人(其中青年科学家1人),吸收引进博士5人,高级工程师3人;新增场地2052平方米,累计达到7052平方米;新增科研设备原值2718.89万元,研究累计科研设备原值达 8072万元。

截止2018年12月31日,研究院建设总经费总支出13028.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 1300.00万元 ( 其中 : 省政财经费800万元 ),主要为算法软件授权、服务器、硬盘等科研设备;累计科研设备原值为8072.46万元;审计确认研究院建设实施期间实现销售收入 63,912.53万元、利润24,759.06万元、税金12,175.59万元。

研究院建设期内共计申请发明专利 154项,其中发明专利已获授权证书 23项;建设期内负责 / 参与制定标准共计 24 项,其中国家标准 9 项,行业标准15项。相关佐证材料详见附件材料 6 专利(标准)情况 。研究院建设期内共取得面向海量数据基于云计算和流媒体的视频云平台系统 DH-CCS 等相关产品检测报告 12 份,佐证材料详见附件材料 12 其他证明材料 – 相关产品检测报告。

产品及解决方案推广应用情况

1、助力杭州江干公安打造“在线警务”模式——入选央视《大国重器》第二季科技创新主题 :“最好的、最实在的、最管用的”

利用行业领先的技术能力和深厚的行业经验,与杭州江干公安积极合作,助力江干分局打造以管理警务、实战警务、智慧警务、法治警务、民意警务“五大工程”建设为基石,以物联多维感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 以“清流”智能实战平台为载体,谋划推动了警务资源在线共享、警务对象在线掌控、警务工作在线运作的“在线警务”。 与传统警务相比,江干公安与大华股份共建的“在线警务”,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最实时、最鲜活、最真实的数据信息,并进行精准的计算运用,使各项勤务部署更加科学,警力投放更加精准,治安掌控更加有力,保证了民警在正确的时间做准确的事情,推动了警务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粗放向精细、盲目向精准、离线向在线的转变,逐步实现警务工作的预测、预警、预防。

2、构建贵州省级视频云平台和省级统一视图库,2018 年全国最早实现全省人车案统一标准视图库的省份之一

主导全省视频应用体系顶层设计 , 应用体系技术规范 5 大标准文件汇聚 30 万路全省视频 ,5 个地市平台汇聚 ,47 个区县平台汇聚 , 每日过人抓拍峰值 400W 以上 , 面向服务面向全警种业务的开发视频服务体系和视频资源服务平台初步框架 , 面向电子政务外网与全行业的视频共享应用与服务体系,支撑全省雪亮工程和公共安全视频联网落地。

贵州省某市连续发生四起抢夺案件,涉案金额 6800 余元,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案发后,市、区两级情报 ( 合成研判 ) 中心立即成立工作专班,紧密联动开展打击盗抢骗专项行动。通过图侦获取了犯罪嫌疑人的相关视频,并锁定其可能居住的处所。通过对获取视频进行技术处理,提取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照片,将其面部照片放入省厅情报处研发的人像智能系统进行比对,成功比中犯罪嫌疑人为重点人员,经进一步分析研判,确定四起抢夺案案件均为同一人所为。经过连续三天的蹲守,当地分局便衣大队将犯罪嫌疑人汪某抓获,系列抢夺案成功告破。

3、宁国市智慧警务智能安防项目——实现城市安防由“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

将大华智慧警务模式应用于安徽宁国宣城项目,结合实际业务场景进行全面升级。项目中接入 2300 路各类厂商的各种前端数据,对 5PB 以上的数据进行实时高效存储。对存储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通过对智能分析后的数据结果进行并发计算实现检索分析等多数据业务功能。该项目平台的使用有效提高了视频实战应用和运维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安防由“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并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势,打破部门壁垒,强化协同推进,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提升警务效能,全面提升城市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

4、山东胶州实战指挥中心——全局警务工作高效运转,提升实战指挥决策水平

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后控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不良事件的蔓延,但是已经造成的一些危险和损失却是难以弥补的,唯有主动掌握可疑因子,有效预防有力打击不良因素才可形成全方位的保护层。山东胶州市局县项目中,大华对海量前端接入的 16PB 以上数据进行高可靠存储,同时借助2台云计算一体机数据库服务进行海量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并通过并行计算等手段对数据进行高效检索分析, 形容视频云平台的数据引擎。

典型交流 | 新华三集团

新华三集团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致力于成为客户业务创新、数字化转型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作为紫光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新华三通过深度布局“芯 – 云 – 网 – 边 – 端”全产业链,不断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水平。新华三拥有芯片、计算、存储、网络、5G、安全、终端等全方位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整体能力,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智能联接、AI 视觉、边缘计算等在内的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端到端的技术服务。

新华三集团深耕行业三十余年,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支持运营商、政府、金融、医疗、教育、交通、制造、电力、能源、互联网、建筑等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三集团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发展引擎,目前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专利申请总量超过 12,000 件,其中 90% 以上为发明专利。在“数字定义世界、软件定义未来”的时代下,新华三基于全新的“云智原生”战略,发布“数字大脑 2021”,赋能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与变革。

新华三人工智能研究院 2018 年 9 月成立,(依托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20 年 6 月成立新华三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为新华三集团的人工智能技术承载体,负责集团人工智能战略(AI in ALL)技术落地。骨干成员来自于新华三集团大数据、云计算、网络服务器等部门,均有超过 15年的研发从业经验。主要从事人工智能(AI)技术、算法模型研究和产品

化工作。截止 2021 年 9 月拥有员工 200 多人,其中 90% 为研发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超 50%。主要聚焦两大领域:

AI 算力方案

AI 计算集群从几台到上千台,满足各种科学探索和工程计算的需求

◆ AI 训练与 HPC 计算融合技术,集群资源调度、进程监控、作业编排

◆ GPU 服务器技术,内部高速总线、异构加速、液冷等

◆无损 RDMA 网络技术,动态基线调整、故障根因推断、指标预测

◆高 I/O 技术,并行文件系统及 NVMe 存储等

AI 场景应用

主要以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的需求为主

◆文本处理,证照识别、关键词提取、文本转换等

◆ RPA 流程机器人,业务咨询、合同评审等等

◆ AI 视觉开放平台,数据集及算法模型提供快捷场景应用开发能力

◆与各种数据平台对接,打通底层数据通道,提速 AI 应用开发

研究院获得工信部人工智能揭榜挂帅任务优胜奖。承担了发改委人工智能创新课题一项:一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框架的通用人工智能软件研发及产业化,承担萧山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一项:网络智能分析系统

此外,人工智能团队已连续三年入围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国际AIOPS 挑战赛决赛,共获得冠、亚、季军各一次。

研发成果已经在中石油勘探院、国家电网、浦发银行、邮储银行等规模部署试用;产品方案也服务于清华大学、中科大、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等学术机构为探索人类认知边界提供强大易用的算力支撑;在智慧萧山、成都高新区、智慧青城项目中为高效政务、惠民服务提供高效支撑。

研究院已经申请人工智能领域发明专利 30 多件,获得授权 5 件;申请软件著作权 2 件,发表国际论文 1 篇。与浙江尤其是杭州的诸多机构展开了深度的技术合作,另外研究成果形成的产品方案也已经广泛应用与浙江的百行百业。为浙江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

典型交流 | 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于 2011 年 11 月 10 日,属于民营企业,于 2020 年 5 月进行股份制改造,目前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注册资本 9295.1528 万元人民币。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移动机器人公司,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建立了完整的移动机器人技术体系,形成以智能物流、智能巡检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广泛应用于电力、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重要行业,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机器人产品和服务,获得良好口碑与业绩。公司创始人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组建以院士为首,博士后、博士为核心骨干力量的机器人开发团队,获评浙江省机器人行业内首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唯一的移动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次获评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浙江省技术发明奖等奖项以及铁道部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安装协会等科技进步奖项。根据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2020 年,国自巡检机器人产品在中国市场出货全行业排名第二,仓储物流机器人产品在国内出货为行业第三,全年销售额为行业第四。

国自机器人信息工程研究院(简称“国自研究院”)是由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依托单位为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基于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研究,打造移动机器人产品线和“智能工厂”产品线的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国自机器人信息工程研究院是由国自机器人公司自主设立的具有高层次和高水平的企业中央研究机构,公司以研究院为核心,整合现有资源与技术力量,提高公司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化、推广应用并产业化。

国自研究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围绕电力、汽车、仓储物流、机械制造等行业需求,研发机器人移动底盘、定位导航、智能硬件、AI 等核心技术,构建通用化的 Grace 产品平台,打造巡检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安防服务机器人、清洗机器人等多条移动机器人产品线,经过国家一级查新咨询机构出具的水平检索报告,以及科学技术成果专家鉴定证书,均证

明研究院成果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行业中有技术领先地位。

机器人目前已应用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蒙西电网等电力行业;上海铁路、上海地铁、北京地铁等轨道交通行业;华晨宝马、上汽大众等汽车行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行业;中策橡胶、玲珑轮胎等橡胶行业;同时已出口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研究院已申请专利 634 项,其中发明专利 443 项,占 70%,PCT 及欧美日专利 40 项,占比 10% 左右。截至目前已授权专利 286 项,其中发明 95 项,占比 33.2%。预计 2022 年,专利总数将突破千件。此外,研究院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项,主持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市级重大项目 1 项,省首台套项目 5 项。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铁道部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中国安装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获得国内首台套认定 1 项,省内首台套 4 项,省首版次软件 1 项。

依托单位是中国移动机器人 AGV 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杭州市机器人协会理事长单位,在行业中具有引领地位。2021 年,依托单位获评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企业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充分表明依托单位和研究院已经在移动机器人领域走在了行业前沿。我们将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移动机器人技术突破,加快移动机器人产品提升优化,打造移动机器人平台产业链,创造更高的效益,同时也将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